自字節跳動發布豆包大模型,互聯網大廠紛紛就位,擊穿“地板價”的打法從C端向B端拓展。這也成為今年“618”最亮眼的價格戰。
5月15日,字節跳動率先宣布豆包大模型已通過火山引擎開放給企業客戶,大模型定價降至0.0008元/千Tokens;5月21日,阿里云宣布0.0005元可得1000tokens,百度于同日下午直接宣布兩款主力模型全面免費;5月22日,騰訊云緊隨其后將主力模型之一的混元-lite模型調整為全面免費,科大訊飛也宣布訊飛星火API能力正式免費開放。
短短數日,大模型從以分計價邁向以厘計價,又跑步進入免費時代。問題是,價格戰能否催化大模型的技術創新和商業化?
一、大廠掏出“傳統藝能”,會是殺手锏嗎?
從字節跳動帶頭沖鋒,到科技巨頭集體跟進,突然而來的大模型價格戰仿佛在重演消費互聯網“在補貼中跑馬圈地”的歷史,熟悉的感覺撲面而來。
然而,對于這一輪降價潮,行業內卻出現了明顯的觀點分化。
面對巨頭們的價格戰,大模型“五小龍”(智譜AI、百川智能、Minimax、月之暗面、零一萬物)中,除了智譜AI早已宣布降價外,大部分玩家沒有選擇跟進。零一萬物的創始人李開復及百川智能的創始人王小川更是分別表示“瘋狂降價是雙輸”“百川不會摻和到價格戰當中”。
那么,大廠們在打什么算盤?幾家大模型明星初創公司為什么拒絕跟進?
對于資金雄厚的大廠來說,價格戰這事一舉三得。
首先,商業化方面低價搶市場,是互聯網標準打法。
通過補貼把“蛋糕做大”,同時低價快速搶占市場,已經深深融入互聯網巨頭的業務決策基因了。對此,國金證券互聯網傳媒首席分析師陳澤敏也提出,這些公司此次選擇大幅降價,是看到了大模型第一性原理——尺度定律(Scaling Laws)的釋放,未來算力成本可能會更便宜。所以他們現在提前降價,先把自己的生態搭建起來。
這也說明科技巨頭在經歷“百模大戰”的技術探索期之后,紛紛選擇一邊繼續能力爬坡,一邊加快商業化落地的步伐。而做出這樣的決策,與大模型行業市場環境變化有關。根據“AI產品榜”最新發布的全球總榜,大部分頭部產品都遇到了增長瓶頸,包括OpenAl在內的各個大模型App用戶量增長趨緩。
盡管部分產品保持高兩位數增長,但是用戶總量就那么多,國內大模型遍地開花的競爭格局下,降價搶占優質開發者,以此觸達更多用戶,成為模型廠商不得不考慮的問題。
那么,“以價換量”好用嗎?
好用。5月28日,阿里云青島AI峰會上,阿里云智能集團副總裁、公共云華北大區總經理高飛介紹,阿里云通義大模型大降價不到一周,已得到企業和開發者的積極響應,有頭部企業的調用量翻了100倍。
其次,除了上述眾所周知的原因,還有一點是大模型行業的特性:調用量的大小會直接影響模型的效果。因此,價格戰另一個目的就是燒錢為大模型獲取更加豐富的訓練數據。
在豆包大模型發布會上,火山引擎負責人譚待指出,大的使用量,才能打磨出好模型,也能大幅降低模型推理的單位成本。而且,如今基座大模型已經進入了穩定迭代的階段,在模型訓練和推理使用上,都還有長足的優化空間,成本下降得很快。
這一策略早就被OpenAI使用。從去年開始,OpenAI進行了4次降價,其最新模型GPT-4o不僅價格下調了50%,性能也有大幅提升。而此次國內降價潮主要面向開發者和企業,有助于國內科技公司從應用端獲取反饋,以此推進基礎模型的技術迭代。
最后,掀起價格戰,清退一批實力不足的中小玩家,也是順水推舟的一個因素。
大模型的訓練和維護成本之高不是秘密。去年國盛證券報告《ChatGPT需要多少算力》估算,以ChatGPT在2023年1月的獨立訪客平均數1300萬計算,其對應芯片需求為3萬多片英偉達A100 GPU,初始投入成本約為8億美元,每日電費在5萬美元左右。
高成本壁壘,決定了資金雄厚是成為主要玩家的必要條件。換句話說,有能力以價換量,也是大廠的競爭優勢。
不過,價格戰不是決定最終行業格局的勝負手。
二、業務價值與“超級應用”,大模型商業化突圍的錨點
關于大模型的商業應用,是各行各業繞不開的話題。對此,埃森哲首席執行官朱莉·斯威特指出:“我們關注的不是生成式AI本身,而是它能夠實現什么。”
從2023大模型元年邁入新的一年,“基礎大模型→行業大模型→終端應用”的商業化路線已經十分清晰。在大模型當前的商業化進程中,價格不是決定開發者選擇的唯一要素,從模型走向產品,價值創造才是勝負手。
對此,李開復認為對需要最好模型的客戶來說,購買100萬個tokens的資源包,支付幾元或者十幾元的費用差別不大;王小川判斷大廠降價實質是云廠商的新戰爭。
大模型初創公司沒有云服務的生態優勢,不需要和大廠競爭價格,也不需要和其他中小企業競爭垂類賽道應用,而是要做一款超級應用;第四范式CEO戴文淵也表示,希望市場更趨于理性,回歸到價值,讓市場更加關注到生產力能夠更好地作用于什么場景。
從上述觀點中不難看出,當前市場還缺少真正的“超級應用”打開大模型商業化的新局面。
加速移動互聯網普及的是微信、抖音等超級應用,大模型時代也需要超級AI原生應用讓新技術走向普惠。百度創始人、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不久前在Viva Technology主論壇上提到,人工智能歷經多次技術浪潮,但仍然未達到真正的“AGI時代”。
在中國,無論是初創公司、還是互聯網大廠,都在努力尋找PMF(產品市場契合度),致力于探索最能發揮生成式AI能力、能被數十億人使用的應用形態。
而在這個過程中,價格戰的真正意義在于,幫助企業更低成本地開發、試錯,從而探索出一款適用于大模型時代的AI原生應用。對此,華金證券研報也表示,頭部大模型官宣降價,或開啟應用端“大航海時代”。
這一作用已經有所端倪。阿里云智能集團副總裁、公共云華北大區總經理高飛提到,降價后更多企業選擇公共云+API的方式直接調用通義大模型,接近“免費”的調用成本,讓中小企業更愿意“先跑起來”。
總之,科技大廠的價格戰不會像過往的“百團大戰”“網約車補貼大戰”一樣“威力十足”,但是會加速推動大模型在不同行業開發出高水平應用,讓行業跑步進入“價值創造階段”。最終決定這一輪價格戰結果的,將是應用生態。
來源:松果財經